员工风采
您所在的当前页面:首页 > 人力资源 > 员工风采
一定要做到最好一定要做到最好——记浙江丽威油泵油嘴有限公司一线工人徐海勇
发布时间: 2007-06-25 点击数: 3744 【添加收藏】 【返回】

一定要做到最好

——记浙江丽威油泵油嘴有限公司一线工人徐海勇

这是一位再平凡不过的民营企业一线工人,然而,为了采访他,我们却是“三顾茅庐”。得到的答复,都是同一句:“对不起,许多活要赶。”

——“真的那么忙?”

怀着异常的好奇,我们踏进了主人公徐海勇的车间——

一到那儿,我们愣住了:偌大一个500平方米厂房,只有一个身影穿梭其间;分门别类堆放的几千条钢料,任由这一个汉子拖前拉后。满屋子的黑色调和桌上醒目的一大叠白色料单,以及机器的轰鸣声、钢料拖拉过地面发出刺耳的“嗤嗤”声,与老徐专注于干活的默不做声,一种极大的视听觉反差冲击着我们!

“全厂后续车间就等他一人的出料,没日没夜地赶,没人能顶上。”在旁的丽威公司董事长感慨地说。一语,顿时解开了我们对老徐再三“推辞”采访的困惑。推辞的背后,不正是对名利的淡薄,对工作的无比倾注吗?

让老徐说说自己的事迹,半天也说不出啥。但一说起如何操纵大大小小的钢料,如何落料最精确,话可就滔滔不绝了。

翻开他的履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从不向命运低头敢属于挑战极限的工人形象。

“你是农民的儿子,干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啊”。当年,19岁的徐海勇就是带着父亲这句临终前的嘱咐,背负着2000多元债务,扛着一根只为能换6斤米的毛竹,只身走出了大山。

20多年过去了,他始终奋战在工厂第一线,不管是有毒有害的,还是又脏又累的,都冲锋在前。也先后经历了原丽水市化肥厂、原浙南精细化工总厂、原丽水市油泵油嘴厂三个企业的改制。许多人劝他改行,他却说:“听惯了机器声、闻惯了机油味,离不了了。”就因为这份舍不得,他几经下岗又上岗,成了改制后浙江丽威油泵油嘴有限公司的一名落料工人。

我们知道,油泵和油嘴作为火车头内燃机上的重要机件,技术含量高,精密度要求严。而老徐所在的落料车间,正是几百道工序中的“龙头”,后续车间全等着作业。

厂里改制后,落料车间人员要精减。人员减少了,还能干好活吗?就在大家为难时,老徐站出来说:“我试试吧。”

这是个力气活,不仅脏、累、重,而且更要耐心、细心、甘于寂寞。老徐每天要重复做上百遍的事,就是独自一人将钢料一根根拉起,一条条放上,一段段落出。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对技术、体力、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却有极高的要求。他从未说过其中的艰辛,也从不向领导提条件讲报酬,总是默默地干。“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这正是他做事的准则。

认识老徐的人都知道,他有个“绝活”:你随便指条钢料,他就能立马准确说出型号和性能。尽管种类有几百种,都是信手拈来、轻车熟路。

对此,他却说:“其实没什么难,只要用心学,用心干。”

是的,当年3元报名费的拮据,硬生生将徐海勇挡在了大学门外。可他却不气馁“生产实践这个大课堂,照样锻炼人。”多年来变化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求。

有个习惯他一直坚持着,就是记笔记。把机械原理、工艺要求的一些细节抄下来;日常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处理的过程也记下来,加以梳理,认真总结,不断消化。

正是这份勤恳,在浙南精细化工总厂,他一人带了30多个徒弟;来到油泵厂,原本三个月的学习期,仅用一星期就超过了带班师傅。这不,还自学法律专业,成了厂里小有名气的“法律顾问”,许多工人都得益于他的咨询和解惑。

凭着这股子钻劲,工作中他总有许多奇思妙想。有个“小发明”就十分管用:一辆仅用两个直径只有20公分的轮子,焊上3根管子做成的简易手推小车。也就这辆不起眼的车子,那些6米见长、200多公斤重、以往4个硬汉共抬一条都十分吃力的钢材,只他一人扛了;原本5人下料、1人保管的落料车间,就他1人包了。

凭着多年积累的操作经验与理论知识,老徐还主动对岗位工艺进行了多项改进。象一把小小的车床刀,他就动了脑筋,充分统筹料单的要求后,落低端的料,用粗口子刀;高精的料,则换上精细的刀,不厌其烦地换,这一换,就换来了厂里20万资金的节省。

一年下来,为厂里节约钢材56吨,降低油耗300公斤、电耗3500千瓦,岗位成品率达百分之百,并有效利用了许多原废旧料。

工作中,老徐不善言辞,但人缘极好,他把对工友们的关心,都转化为对工作的严谨,私底下大家亲切地称他:“免检产品”。为啥?他的出料尺寸能精确到一根头发丝直径的3%,十分规范,工友们无一不放心使用。

“如果因为我的疏漏,而给厂里造成损失,那我不能原谅自己。”在他看来,相同的一个产品到后续岗位多切一刀或少切一刀,生产效率就差了一倍;同样的一条原材料,如果多落两只或少落两只产品,长此以往,成本相差十分惊人。对此,老徐一直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工艺不清楚不放过,二是质量不合格的不进行返工不放过。

一次,正车一条钢料,突然停电,料子误了尺寸,他硬是寸步不离地守在车间,一等电来了,马上返工补救,而这一等,竟是4个小时,中间的那顿饭自然没吃成。此后,只要知道可能停电,不管头天忙到啥时,都必须将第二天的活全部赶出,拿他的话是:“后面等不起啊!都是下岗工人,不容易”。

对别人如此体谅的他,对自己的劳动报酬,却从不斤斤计较。按规定,一个工人每月平均是230工时,他,一人顶五人工作量,每月下来全是1000多个工时,一年抵别人三年多,而拿的,照样是一人的月工资。即使平常独自一人加班加点,也从不会多记一分工时。

有人不理解了:“傻冒!自家的不算,为公家算,费得着吗?”老徐怎么说:“没有企业这个大家,就没有我个人的小家。大家小家都是自己家,需要太计较吗?”

不错,他确实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家,车间里的两样东西就是很好的证明:一是门边一大堆被工人们丢弃的手套,他却捡回来宝贝似的重新利用。“洗洗不就又可以用了吗?为企业节约一点是一点。”他这么认为;另一件,则是个重达200多斤的石槽!无论多忙,每天也要抓拎它几次,只为多练些力气,可以多搬些料。大家说,他是不是认定了这行!

可尽管练就了一身“铜手铁臂”,老徐身上的伤还是不少。一说起这,妻子就忍不住抹眼泪。

有一次,一根90公斤重的钢料突然掉了下来,正好砸在脚上,刹时,他只觉得眼冒金星,一阵天旋地转,整个人一沉,倒在了地上,160多斤的汉子摔得个脸色青白,豆大的汗直冒出来。怕耽误工友,咬着牙,不吱声,硬撑着爬起来,坚持干完活后,操了根棍子,一拐、一拐、一拐地挪出去……从车间到厂门口不过300米,他竟“挪”了15分钟。到了医院,脚肿得脱不下鞋,医生用剪刀剪开鞋,一看,半只脚黑了;拍片又一看:“左脚趾骨骨裂。”不能想像,他是怎么经历了那每一分、每一秒!可被咬破的嘴唇残留的血迹,却为那分分秒秒的艰难做出了最好诠释。事后,不听医生劝阻,也没向领导说一声,套上双大拖鞋,一瘸一拐地,他又上班了。就因为没好好休养,现在左脚脚背,稍用力,就会疼痛。

就这样,老徐伤了病了不歇班,每天最早上班、最迟离岗,天天干超时、月月出满勤,年复一年。

大家知道,堆满金属材料的车间,一到夏天,吸热快,排风又不畅,活像个“大蒸笼”。大家对05年的酷暑还记忆犹新吧,赶工心切的他,早上6点就钻进车间,干起活来挥汗如雨,喉咙冒烟,衣服都拧出了水。一天喝下五壶水,却只上一次厕所。有时甚至买两个饼,白开水一冲,当了午餐。可每到晚上,一回到家,身体就像棉花似的,瘫倒在床上。

每逢这样的酷暑,在烈日下爆晒的钢料表面就热得烫手,即使戴着手套双手也会被烫得红肿。妻子每天必做一件事,就是临下班之际,及时在门边放上一盆冰水、挂好一条毛巾,好让丈夫回家第一时间能将双手放入冷却。也正由于长时间高温作业,大把大把汗水在他腰间沤出了厚厚的一圈痱子,没及时处理,往往好多处都会化了脓,一搬钢料就一阵阵生疼,而他硬是不曾为此休息过一天。

当我们再次来到丽威公司,厂里已掀起了“向徐海勇同志学习”的热潮。对此,老徐只淡淡一笑:“没什么好学的,工人嘛,就是要干好活。但这份荣誉我很珍惜,因为这是对我们所有一线工人劳动价值的肯定。”

是啊,正是这个淡淡一笑的徐海勇,人如其名,以征服大海的勇气和信念,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一线岗位,风雨兼程,无怨无悔,一步一脚印地踩出一串串震人心扉的铿锵足音!

也就从他憨厚的笑容中,我们真正读懂了——

劳动

永远最光荣!

上一条: 待添加中... 返回新闻列表
下一条: 待添加中...